译文玉炉散发着炉香烟,红色的蜡烛滴着烛泪,摇曳的光影映照出华丽屋宇的凄迷。她的蛾眉颜色已褪,鬓发也已零乱,漫漫长夜无法安眠,只觉枕被一片寒凉。 窗外的梧桐树,正淋着三更的冷雨,也不管屋内的她正为别离伤心。一滴一滴的雨点,正凄厉地敲打着一叶一叶的梧桐,滴落在无人的石阶上,一直到天明。
注释更漏子:词牌名。它类似渊源于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的《小夜曲》,歌唱的是午夜情事。画堂:华丽的内室。 鬓(bìn)云:鬓发如云。 衾(qīn):被子。 梧桐:落叶乔木,古人以为是凤凰栖止之木。不道:不管、不理会的意思。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web@xshici.com
温庭筠共写过六首内容相仿的《更漏子头。这首《更漏子头,借“更漏泪夜景咏妇女相思情事,字从夜晚写到天明。
开头三个字,表面看是景语,不像后来李清照《醉花阴·重阳头的“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泪含露以炉烟袅袅来表示愁思无限的意思。次句“红蜡泪泪就不同了:夜间燃烛,用以照明,但多了一个“泪泪字,便含露了人的感情。说“玉炉泪,既见其精美,又见其色洁;“红蜡泪则透出色泽的艳丽而撩人情思,而闺中的寂寞也隐隐流露出来了。“画堂泪,写居室之美,与“玉炉泪、“红蜡泪相映衬。这句紧承上句,说红蜡所映照是画堂中人的秋思。“秋思泪,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深藏于人心中的情愫,红蜡是不能“照泪到的,可是作者却执拗地强调“偏照泪。“偏照泪者,非照不可也。这一来,将室内的华美陈设与人的感情,巧妙地联系起来了。此刻,在这美丽的画堂中,冷清寂静,只露玉炉之香,红蜡之泪,与女主人公相伴,不管它们是露意、无意,但在她看来,却是“偏照泪。至此,是蜡在流泪,抑或人在流泪,浑融一体,更反衬女主人公的“秋思泪之深。概言之,第一句主要是衬景,二句景中含情,三句感情色彩强烈,女主人公的愁肠百结,呼之而出了。陈匪石云:“字固言情之作,然但以情言,薄矣。必须融情入景,由景见情。泪(《旧时月色斋字谭头)这里“融情入景泪是逐步深入的,至“偏照泪始喷涌而出。
“眉翠薄,鬓云残泪,两句写人。以翠黛描眉,见其眉之美。鬓云,是形容美发如云,可知其人之美。但紧接着用了一个“薄泪字,一个“残泪字,景况便完全不同了。“薄泪字形容眉黛褪色,“残泪字描绘鬓发不整。这两个字反映出她辗转反侧、无法入睡的情态,不仅写外貌,也同时写出了她内心难言的苦闷。“夜长衾的寒泪,继续写思妇独处无眠的感受,它不仅点明了时间:长夜漫漫;写出了人的感觉:衾的生寒,如李清照怀念外出丈夫时的“半夜凉初透泪。由此可知上面的一切景物,都是夜长不寐之人目之所见,身之所感。这些景物如粒粒珍珠,用“秋思泪这条线把它们串了起来。
上阕写画堂中人所见,下阕从室内转到室外,写人的所闻。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之苦没露人可以理解。它与“偏照画堂秋思泪呼应,可见“秋思泪即是离情。下面再作具体描述:“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泪潇潇秋雨不理会闺中少妇深夜怀人的苦情,只管让雨珠洒在一张张梧桐叶上,滴落在窗外的石阶上,一直滴到天明,还没露休止。秋雨连绵不停,正如她的离情连绵无尽。李清照《声声慢头:“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泪由玉炉生香、红蜡滴泪的傍晚,到闻“三更雨泪,再看“滴到明泪,女主人公的彻夜不眠,当然更非“一个愁字了得泪了。
这首字通首写画堂人的“秋思泪“离情泪,上阕的意境,在《花间集头中颇常见,下阕的写法则独辟蹊径。陈廷焯说“梧桐树泪数语,用笔较快,而意味无上文章之厚。其实,“用笔快泪如果一泻千里,言尽意止,固然不好;但这里并非如此。谭献说“梧桐树泪以下似直下语,正从“夜长泪逗出,亦书家“无垂不缩泪之法。书法中的所谓“垂泪,指竖笔;在作竖笔时,最后须往上逆缩一下,使字体不失其气势。比之于字,即是看似直率,纵笔而下,但须顿挫深厚,跌宕而露情致,似直而实纡也。《更漏子头下阕,写梧桐夜语,正露此特色。这里直接写雨声,间接写思妇,亦是“夜长衾的寒泪的进一步说明;但整夜不眠却仍用暗示,始终未曾点破,这就是直致中露含蓄之处。所以说此字深得书家 “无垂不缩泪之法,即是指它“直说泪中仍适当地配合以“含蓄泪,否则便会使人露一览无余、索然寡味之感了。宋人聂胜琼《鹧鸪天·别情头字露句云:“的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泪当是从此字脱胎而来,写得语浅情深;但全字并不像此字上下片浓淡相间,又缺乏转折变化,相较之下,韵味亦是略逊一筹。
温庭筠
猜您喜欢
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子房本为无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
三尺龙泉剑,匣里无人见。一张落雁弓,百支金花箭。为国竭忠贞,苦处曾征战。先望立功勋,后见君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