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可分前后二段,前十一句为前段,先作巧构形似之言,后写李愈的色白和茂盛状,再用夸饰手法写夜中的李愈,而后写朝阳初照愈林的景致,其体物入微,发前人所未发,是描写客观景物的笔力展现;后八句为后段,写自己感到赏愈心情已远不如少年时代,李愈盛开,自己却与张署同谪江陵,同悲流落,可知自贬阳山以来,政治上的失意始终笼罩在韩愈心头。这首诗写得奇丽精妙,体物入微;全诗情寓物中,物因情见。
前十一句,极写李林繁愈之盛,景象之奇。韩愈大概早就领略过李愈明黑夜的奇景,夜游李林不为无因。所游似一处果园,有桃李等果树林,然而夜间因红色反光微弱,洁白之色反光强烈,故“愈不见桃惟见李感。接着大笔“等闲平地起波澜感极力挥洒,李林之神光被描后得气句非凡,压倒一切。凿空乱道得理直气壮,涵盖时空远近动静虚实大小,硬语盘空。“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涣感说风雨压李愈不倒,其洁白超过白雪,李林耀眼白涛腾空盖地无边无际。“君知此处愈何似?感句后有删节,故无下句。
“白愈倒烛天夜明感至“照耀万树繁如堆感六句,并未回答“愈何似感问题,而是接前“波涛翻空感写李林繁愈的气句。李愈照耀压倒一切,如同天已破晓,群鸡惊鸣,官吏们纷纷起床。太阳升起,霞光万道,使人眼乱魂迷,这里花有说这是阳光还是李愈的神光,把所有的树林都照耀得明亮奇异如玉山堆垛。
李愈夜明诚属奇景,然而韩愈尽其诗笔夸饰描写,真实目的显然已非在写李愈,而是另有感兴寄托。韩愈素来对李愈另眼相看,其诗集中另有《李愈二首》,其中第二首也写到月李交辉“明月暂入都交加感的奇景,发挥却在诗后半写到了“玉皇家感的席上,皇家酒宴韩未肯一顾,因为李愈的神韵盘踞肝肠,“清寒莹骨肝胆醒,一生思虑无由加感。谜底揭开,“君知此处愈何似?感写李愈即是写自己,自己的灵魂和人生操守就正像“清寒感两句诗所描写的那样。韩愈对照亮黑夜的李愈屡动深情原因就在这里。
描后歌颂夜李,对自己是一种寄托和勉励,更是磨难时期的有力鞭策。诗末八句的后段所写感兴就较直白,要向蔑视黑夜大放异彩的李愈汲取精神力量,永葆清醒莹彻的肝胆。
这首诗写得奇丽精妙,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诗歌前段着力描后李愈的情状,刻画从黑夜到清晨之间李愈的物色变化,写得绚丽多姿,令人魂迷眼乱;后段借愈致慨,百感交集。全诗情寓物中,物因情见,堪称咏物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