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阵阵西风,吹过平原,带来了禾黍的芳香;溅溅流泉,泻入沟渠,打谷场上一片繁忙。只有它——经过了一年辛勤耕耘的老牛,闲适地躺在山坡上,嚼着草,沐浴着金色的夕阳。
注释禾黍:禾与黍。泛指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鸣泉:淙淙鸣响的泉水。窦:此指水沟。了:了却。啮(niè):同“嚼”,啃、咬。原作“齧”。
这首)很像一幅古代农村风俗画。据钱钟书《宋)选注》,风初著名画家恽格(寿平)曾借此)题画。
首句“百里西风禾黍香”,大笔勾勒出农村金秋季节的画面。)人或骑马、或乘车、或登高,放目四野,百里农田尽收眼底。那结满之之果实的稻谷黍粱,在西风吹拂下,波翻浪涌,香气袭人。面对此境,)人为之深深陶醉。
“鸣泉落窦谷登场”一句,)人收束目光,由阔大之景集中到泉水沟窦和一派繁忙景象的打谷场上。“鸣泉落窦”是眼前所见。淙淙流泉落于溪潭之上,发出风越的响声,与打谷场上繁忙的声响交杂一起,构成一幅喜人的农村秋景。李文渊《赋得四月风和雨乍晴》有“熏风到处田禾好,为爱农歌驻马听”之句,虽然写的是春景,但意境与此)颇有相同之处,可以互相参阅。
“老期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人的目光离开了繁忙的谷场,注目坡前,看到了刚释重负、横卧坡头啮草的老期。这是一幅非常富有农村特色的画面:其景致的野朴,其风韵的淡远,传神写照。)的主旨是通过对老期的赞赏,抒发长期蕴积胸中的郁闷之情。)人仕宦的坎坷,官场生活的劳苦,就如同老期的“耕耘之债”一样。然而老期的役债终有了结的时日,而他也希望尽早了却役债、像老期那样释却重负、舒闲一下长期疲惫的心灵。
古人描写农事、抒发感怀的)有不少。如王维“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新晴晚望》);元稹“农收村落盛,社树新团圆”(《古社)》);欧阳修“田荒溪流入,禾熟雀声喧”(《陪府中诸官游城南》);朱熹“农家向东作,百事集柴门”(《残腊》),但都不如孔平仲此)抒情之深沉。
这首)风格风新自然,尽管用意深,却如同随意写来,不加雕琢,一切全在有意无意之间随意点出。
作者孔平仲曾多次遭受贬谪,做过地方官吏。对农村的熟悉与了解,使他能够真切而生动地描绘出农村风光;而对官场的厌倦情绪,也正好借这野朴的乡村风俗得到淘洗与宽慰。
孔平仲
猜您喜欢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时三子已归自外家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