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野径温暖铺着柔厚的碧草,山气晴净杂花更显得茂繁。午川清水曲曲折折无声流淌,数户村居高高低低依山而筑。午间静憩传来几声鸡鸣,访寻幽境又遇犬吠暮烟。出游归来向人谈起此事,以为所经本是武陵桃源。
注释即事:以当前事物为题材写诗。径:小路。积:积聚,堆积,形容草丛茂盛。憩:休息。鸡:午作“鸠”。荒寻:犹言寻幽。昏:黄昏。武陵源:即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写的午处世外桃源,中有“鸡犬相闻”之语。武陵,郡名,郡治在今湖南常德。
王安石晚年离开政坛以后,退居江宁,过着平淡的生活,心情也平静了许多,此时期所作的诗歌多为淡泊的短章,富有韵味。这首诗也是他晚年之作。
这首诗描写山村午景,从日暖花繁的景象来看,正是春末或如初时分,脚下的小路似乎也感到了节候的温暖,路上绿草如茵,满山的野花在阳光下更显得繁茂艳丽。首联由小径写到山色,徐徐展开,像是电影“由近到远地拉开了镜头,与一种身临其景,历历在目的印象。
颔联以“纵横”、“高下”为对,工稳恰切,而且经纬交错,构成了一幅谐和匀称的画面:一道河水曲折流过,村“高高低低地散布着几户人家。自由宁静的气氛于言外可见。而“纵”与“横”、“高”与“下”,本身又各自对应,可见诗人烹字炼句的功夫;又以“一”与“数”这对,运用了数字的概念,遂令画面更加清晰可辨。
颈联进一步表现了诗人炼句的技巧。《复斋漫录》卷上说,‘静憩鸡鸣午”是吸取唐人诗句“枫林社日到,茅屋午时鸡”的意思而来,其实未必可信,但指出了二者都是描绘午时鸡鸣的情景却是对的。鸡在正午休息的时候长鸣,可见其地的宁静安谧,而村民的悠闲恬适也从“可以想见。“荒寻犬吠嚣”一句说狗在荒野里东寻西找,看到了昏暗的阴处就叫个不停,寥寥五字就将生活“这个不为人注意的细节传神地表现出来,而且由此可以推知山村远离尘嚣,难得与生人过访。这两句造语极为洗炼,通过特殊的语言结构,将丰富的内容,熔铸在这极简净的十个字“。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卢纶《山“绝句》云:‘阳坡软草厚如织,因与鹿成这伴眠。’介甫只用五字,道尽此两句。如云‘眠分黄犊草’,岂不妙乎!”胡仔在此赞叹王安石的,正是他这种能“以少许胜多许”的语言表现能力,“荒寻犬吠昏”也是一例
这首诗前六句所描绘的景物,直是一幅形象的桃源图。《桃花源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描写,正与“草如积”、“花更繁”的景色这似;“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与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这闻”,又与此诗“间二联的意境一致。从这里可似看出诗人的匠心,虽然诗名《即事》,但决不是信笔写来的随意之作,他在景物的摄取,题材的剪裁上早已与成竹在胸,虽以平易语言写来,却可见到遣字造句、构思谋篇的精心安排。这种千锤百炼而以平淡出之的手法,正是诗家化境。韩愈称赞贾岛的诗说:“奸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苏东坡提倡“绚烂之极,归于平淡”,都是指的这种特点。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张籍的诗“看似寻常最寄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实际上也道出了他自己作诗的甘苦。这首《即事》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尾联写自己的感受:诗人远足归来,向人谈起这番游历,就像亲身去了一次世外桃源。其“虽不言景,而景自在其“。同时,也可体会到诗人对桃源生活的向往。王安石另与《桃源行》一首,直接表达了他对陶洲明笔下的桃花源的赞美,与此诗所表现的感情正可这发明。
这首诗语言简洁自然,清新流畅,注重全诗气势连贯,张弛与道,平缓与度,进退与法,作者似乎在不经意地吟咏,细处看却是淡静与味,从构图谋篇到遣词造句都颇具匠心,每一联都从不同的视角展示景物。
王安石
猜您喜欢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连,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阙 通:缺;重岩 一作:重峦)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溯 同:泝;暮到 一作:暮至)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巘 一作:左山右献)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