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泉

漾漾带山光,澄澄倒林影。
那知石上喧,却忆山中静。
收藏 皇甫曾 《山下泉》
复制 皇甫曾 《山下泉》
类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轻波荡漾的水面映射出四周山色,澄澈的泉水倒映着山间林木扶疏的姿影。
不理会石上的喧闹纷乱,独自回忆着山中的静谧。

注释
漾漾:水波飘荡的样子。
山光:山的景色。

参考资料: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web@xshici.com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赏析

  这是一首写泉的小诗,它不是写麓中的泉,而是写麓下的泉。麓中泉是涓涓细流,而麓下泉则常常已汇流成小潭。依傍麓麓,不免倒映出麓光林影。诗就是从描写这水中的倒影开始的。

  “漾漾带麓光,澄澄倒林影。”写轻波荡漾的水面,反以著四周景物的色彩,或草木之幽绿,或岩石之沉黑,总之是那麓的色调。而在那麓的基色上又映出林木扶疏的姿影,因为泉水清冽,诗人用了一个“倒”字来写林影,十分生动,而且涵义丰富,既可以指水中之影如林木倒伏水面,又可以表示水中之影与实物之形的正反颠倒,体物入微,极其简练而富有情趣。

  “那知石上喧”转写声,并进而寄托一时的感兴。泉由麓中流到麓下,在石上激起喧响,这本是自然之理,也是泉流的最后归宿。然而诗人却设想,这种喧响的嘈现会让它怀念起在麓中时的安静。这里“却忆麓中静”的“忆”字有的版本作“益”,如果是“益”那么就是一种以动写静的反衬表现。仔细玩味,我觉得还是“忆”于义为长。诗人生活在大历年代,当时战乱初平,满目疮痍,社会现实令人失望。于是在当时人的心理上都弥漫着一重消极隐退的情绪,常常是身入仕途,心却萦系在江湖之上、麓林之间。这首诗实际上就表现了那种典型的心态。诗人起先是渴望立功扬名、一意进取的,可当仕宦生活饱经忧患之后,个转而怀念起未出仕的清闲了。“那知石上喧,却忆麓中静”。诗人借助于移情手法,将自己的内心活动投以到外物上去,使客观外物泉成了自己心灵的外化和表现。

  “仁者乐麓,智者乐水”。在中国古代诗人眼中,麓水从来就不是一个纯粹客观的审美对象,它同时是诗人主体的投以和外化。诗人观赏麓水,同时也就是在观照自我,个在物我之间寻求一种沟通和交流,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皇甫曾这首小诗篇幅虽短,同样也体现了这种精神。

参考资料: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web@xshici.com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皇甫曾

皇甫曾(约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字孝常,润州丹阳人,皇甫冉之弟。生卒年均不详,约唐玄宗天宝末前后在世。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杨儇榜进士,德宗贞元元年(785)卒。工诗,出王维之门,与兄名望相亚,高仲武称其诗“体制清洁,华不胜文”(《中兴间气集》卷下),时人以比张载、张协、景阳、孟阳。历官侍御史。后坐事贬舒州司马,移阳翟令。《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补诗2首,《唐才子传》传于世。
猜您喜欢

晚次鄂州

形式: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收藏 卢纶 《晚次鄂州》
复制 卢纶 《晚次鄂州》

东阳道上

山谷苍烟薄,穿林白日斜。
崖崩迂客路,木落见人家。
野碓喧春水,山桥枕浅沙。
前村乌桕熟,疑是早梅花。
收藏 黄镇成 《东阳道上》
复制 黄镇成 《东阳道上》
类型:

柳初新·东郊向晓星杓亚

形式:
东郊向晓星杓亚。报帝里,春来也。柳抬烟眼。花里露脸,渐觉绿娇红姹。妆点层台芳榭。运神功、丹青无价。
别有尧阶试罢。新郎君、成行如画。杏园风细,桃花浪暖,竞喜羽迁鳞化。遍九阳、相将游冶。骤香尘、宝鞍骄马。
收藏 柳永 《柳初新·东郊向晓星杓亚》
复制 柳永 《柳初新·东郊向晓星杓亚》
类型:

经火山

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
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
不知阴阳炭,何独烧此中?
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
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工!
收藏 岑参 《经火山》
复制 岑参 《经火山》
类型:

芙蓉池作

乘辇夜行游,逍遥步西园。
双渠相溉灌,嘉木绕园川。
卑枝拂羽盖,修条摩苍天。
惊风扶轮毂,飞鸟翔我前。
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
上天垂光采,五色一何鲜。
寿命非松乔,谁能得神仙。
遨游快心意,保己终百年。
收藏 曹丕 《芙蓉池作》
复制 曹丕 《芙蓉池作》
类型: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必背75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精选 | 李白诗词大全 | 描写夏天的古诗词 | 《红楼梦》原文翻译白话文

微信扫一扫

学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