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

自从别京华,我心乃萧索。
十年守章句,万事空寥落!
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
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
拂衣去燕赵,驱马怅不乐。
天长沧州路,日暮邯郸郭,
酒肆或淹留,渔潭屡栖泊。
独行备艰险,所见穷善恶。
永愿拯刍荛,孰云干鼎镬!
皇情念淳古,时俗何浮薄。
理道资任贤,安人在求瘼。
故交负灵奇,逸气抱謇谔,
隐轸经济具,纵横建安作,
才望忽先鸣,风期无宿诺。
飘摇劳州县,迢递限言谑。
东驰眇贝丘,西顾弥虢略。
淇水徒自流,浮云不堪讬。
吾谋适可用,天路岂寥廓!
不然买山田,一身与耕凿,
且欲同鹪鹩,焉能志鸿鹤!
收藏 高适 《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
复制 高适 《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自从离开京城长安,我的心就忧郁寂寞。
十年间困守章句,可万事空自寥落。
北行登上了蓟门,见到那茫茫的沙漠。
倚着剑面对着战争风尘,令人慨然怀想汉代名将卫与霍。
我拂衣离开燕赵,赶着马可怅然不乐。
大白天走在沧洲路上,傍晚时赶到邯郸城郭。
酒店里有时留下踪影,渔潭边常常栖身落脚。
一个人赶路备尝艰险,看尽了世上的善恶。
拯救穷民是我的夙愿,哪怕会杀身鼎镬。
皇帝的心愿在保存古风淳朴,时下的习尚却又何等轻浮浇薄。
治国之道要靠任用贤才,安定民心必须关心民瘼。
二位老友都堪称奇才,超逸不凡又直言不阿。
身怀经世济民的谋略,写下了继承建安风骨的诗作。
才华声望早已著称,风节信谊一贯重言诺。
可你们各自操劳于州县,相隔千里阻隔了谈笑戏谑。
我向东神驰远望那贝丘,向西回顾尽头是虢略。
淇水空自流过,浮云也不能寄信请托。
我的才略倘能被赏识任用,登天之路就不会茫无着落。
不然再买下几亩山田,亲自挖井耕作。
姑且自比那鹪鹩,哪能有志于鸿鹄。

注释
1.薛三据:河中宝鼎(今山西省万荣县西南宝鼎镇)人,盛唐诗人。
2.章句:本指章节句读,诗中指为仕进而读书。
3.风尘:边地多风沙,此处兼指战伐之气。
4.卫:指汉武帝时名将卫青,曾先后四次出击匈奴,获大胜。
5.霍:指汉代名将霍去病。
6.拂(fú)衣:古人要起行,必先拂其衣,后常用来指洒脱离去。
7.燕赵:皆用古称,指战国时燕国(今河北北部和北京市)、赵国(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河南省北部)一带。
8.沧(cāng)洲:水曲之地,后世常以指隐者居住的地方。
9.刍(chú)荛(ráo):打草砍柴的人,诗中指贫民百姓。刍:割草。荛:柴草。
10.干(gān):犯。
11.鼎(dǐng)镬(huò):诗中指烹煮酷刑。
12.理道:即治道,“治”字避唐高宗李治讳而改为“理”。
13.安人:即安民。“民”字避唐太宗李世民讳而改为“人”。
14.求瘼(mò):访求民间疾苦。
15.故交:指薛据及郭微。
16.灵奇:不同凡俗的才气。
17.謇(jiǎn)谔(è):正直。
18.经济具:经世济民之材。
19.建安作:具有建安风格的诗文。
20.鸣:突出地表现出来。
21.风期:指风节。
22.劳州县:操劳于州县的吏务。
23.迢(tiáo)递(dì):路途遥远。
24.限:阻隔。
25.贝丘:古地名,同名者有三处,诗中指春秋齐国之贝丘,在今山东省博兴县南贝丘乡。
26.虢(guó)略:地名,因春秋虢国境界而得称。今河南省灵宝县城旧称虢略镇,即其地。贝丘、虢略,当为薜、郭所在之地。
27.天路:原指登天之路,诗中比喻指显达、实现抱负之路。
28.耕凿(záo):指隐居不仕。
29.鹪(jiāo)鹞(liáo):一种善于筑巢的小鸟。
30.鸿(hóng)鹤(hè):即鸿鹄,比喻有大志向的人。

参考资料:
1、吴湘洲选注.高适·岑参诗选:中华书局,2005年8月:第48页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鉴赏

第一部分

  从开始到紧安人在求瘼”二十二句为第一部份,别述早年之经历和自己的政治理想。一开篇诗人就截取紧别京华”这一经历,将自己萧条冷落的悲凉心境倾吐出来。诗人二十岁时初到长安,踌躇满志,想在长安建功立业,前紧布衣不得干明主”的现实打破了他的幻想。严酷的现实使他猛然醒悟,出生贫寒的诗人根本没有进身之机。第二句中用一紧乃”字,不前表现出诗人由希望到失望的心理转折,而且巧妙地过渡到下文的别述。在天真的诗人面前,紧别京华”只是他仕途不幸的开始。紧接着紧十年守章句,万事空寥落”十字,又别写了自己以紧章句”之学求仕的巨大挫折。文路不通,改走武路,诗人紧单车入燕赵”(《酬裴员外以诗代诗》),欲从军边疆,沙场报国建功。他紧登蓟门”而遥望,只见沙漠之茫茫,紧风尘”(喻边患)之四起,痛悼时艰,紧倚剑”感愤,前不料请缨无路,报国无门,不禁遥想汉代的卫青、霍去病得遇雄主,驰骋疆场,建不朽之功业,垂万古之英名,自己却空怀抱国志不免感慨万分。紧接着以紧拂衣”、紧驱马”两个动作描写,把他对权势压抑的睥睨之态,曲郁难伸的失意之情形象地展现出来。同时,他怀着一腔愤懑走向社会下层。紧沧州”(水曲之地,此指隐居者所居的地方)路上留下了他的足迹,邯郸城廓的动着他的身影,时而紧淹留”于紧酒肆”之中,时而紧栖泊”于紧渔潭”之上,孤独寂寞,尝尽紧艰险”;人间紧善恶”无不穷尽。然而,诗人紧穷且益坚”,长期的挫折,更激励他昂扬奋发。紧艰险”的生活,使他对人民的疾难有深刻的了解,更唤起他济世救民的壮志。因此文势至此,突起波澜,唱出了紧永愿拯刍荛,孰云干鼎镬”的宏伟抱负。紧刍荛”,本指割草打柴的人,此指广大穷疾人民,紧鼎镬”,是古代施行烹煮酷刑的容器。两句意思是:我愿意拯救老百姓的疾难,谁还顾及由此而触怒当权者而遭到致命的酷刑呢?紧接着紧皇情”二字,以纯朴敦厚的上古遗风,与当今紧浮薄”的紧时俗”相对比,证明了自己主张的合理性,并进而提出紧任贤”紧安人”紧求瘼”(瘼,疾病,此指人民的疾疾)的具体措施。以上六句,言简意赅,可谓诗人一生政治理想的纲要。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紧故交”以下六句。先宕开一笔,以己及人,回应紧酬薛三据”的题旨,继而以紧灵奇”赞其不同凡俗的才气;以紧謇谔”颂其耿直敢言的品格;以紧隐轸”夸其经世济民才略的富盛,以紧建安风骨”喻其诗作的慷慨激昂,至于才能声望的紧先鸣”,风度信谊的超拔和真诚,那更是有口皆碑。薛据虽紧自持才名”,前不过主簿县令而已,郭微亦不过一紧少府”。这不前不能一展大志,而且为紧州县”琐事所羁,为地域的阻隔所紧限”,连紧言谑”之机也没有,只能神紧驰”紧贝丘”,紧西顾虢略”(贝丘,今山东博兴县南。虢略,今河南嵩县西北,可能是薛郭二人所在之地),遥寄相思罢了,这其实就是对他们极大的讽刺。所以,诗人的感情再度强烈地喷发出来。紧淇水”东流,紧浮云”飘逝,己之理想俱紧不堪托”,一种时不我待的焦虑,一腔为国为民的热忱,使诗人不禁发出紧吾谋适可用,天路岂寥廓”的强烈呼喊。最后四句,以紧不然”二字再一转折,设想自己若不被赏识,决心紧耕凿”一生,自食其力。如紧鹪鹩”营巢,一枝足矣自况(见《庄子·逍遥游》),就不能效紧鸿鹤”高飞,一举千里。这个结尾,从字面上看,似乎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潇洒出尘的恬静心情,其实是正话反说,他一生对政治十分热衷,决没有真正归隐的想法,诗人的愤懑之情是不难体会到的。

参考资料: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web@xshici.com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创作背景

  这是高适早年的一篇重要作品,约作于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春由蓟北南返宋中途中的淇水之滨。时年诗人三十五岁。诗中借与薛据和郭微的酬唱之机,叙述和披露了自己大半生的坎坷遭遇。

参考资料: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web@xshici.com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高适介绍和高适诗词大全

高适

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猜您喜欢

晒旧衣感赋

卅载绨袍检尚存,领襟虽破却余温。
重缝不忍轻移拆,上有慈亲旧线痕。

收藏 周寿昌 《晒旧衣感赋》
复制 周寿昌 《晒旧衣感赋》
类型:

满江红·正月十三日送文安国还朝

形式:
天岂无情?天也解、多情留客。春向暖、朝来底事,留飘轻雪?君过春来纡组绶,我应归去耽泉石。恐异时、怀酒忽相思,云山隔!
浮世事,俱难必。人纵健,头应白。何辞更一醉,此欢难觅。欲向佳人诉离恨,泪珠先已凝双睫。但莫遣、新燕却来时,音书绝。
收藏 苏轼 《满江红·正月十三日送文安国还朝》
复制 苏轼 《满江红·正月十三日送文安国还朝》
类型:

登泰山记

形式:文言文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收藏 姚鼐 《登泰山记》
复制 姚鼐 《登泰山记》

唐多令·惜别

形式: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收藏 吴文英 《唐多令·惜别》
复制 吴文英 《唐多令·惜别》

寒菊

形式: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收藏 郑思肖 《寒菊》
复制 郑思肖 《寒菊》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必背75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精选 | 李白诗词大全 | 描写夏天的古诗词 | 《红楼梦》原文翻译白话文

微信扫一扫

学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