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寺赏牡丹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收藏 苏轼 《吉祥寺赏牡丹》
复制 苏轼 《吉祥寺赏牡丹》
类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人老了,还把鲜花戴在头上,“我”不害羞,倒是花儿应该为自己在我头上而害羞。
赏花醉归引得路人哄笑,十里街市上的老百姓都把帘卷上,走出门来观看。

注释
吉祥寺:寺名,在今浙江省杭州市。
簪(zān)花:在头上插花、戴花。
羞:难为情。
扶:搀扶。
珠帘:珍珠缀成的帘子。
半上钩:帘子全部卷起来。

参考资料:
1、王少都,王飞选注.《牡丹诗选注》.沈阳:白山出版社,2013:81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创作背景

  宋熙宁五年(1071年)五月二十三日,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跟随知州沈立去吉祥寺僧人守璘的花园中集会赏牡丹,赏花第二天沈大人向众人展出十卷《牡丹亭》,苏轼看到赏花画面的壮观、恢弘的书籍以及与诸位市民一同游玩的快乐有感而写下这首《吉祥寺赏牡丹》。

参考资料:
1、徐培均.《苏轼诗词选注》.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10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赏析

  此诗即是当时记实之作,表现了观赏牡丹的热烈场面和诗人簪花的情趣。

  第一、二两句是写诗人簪花之趣。虽说当时礼俗士大夫集会时可以簪花,但老人簪着花成群结队走在街市上,终觉有些不好意思。为了突出这种心态,作者掀起一道波澜,“花应羞上老人头”,说花不愿上老人的头。而事实是,不管花愿意与否,还是上了老人的头,增添了不少情趣。两个“羞”字,一说人,一说花,相映成趣,语妙天下。同时说明包括诗人在内的官吏最终还是乐于在百姓面前亮相的。花活了,人更活。从而进一步缩小了官民距离,更有意义。

  第三、四两句是写诗人醉归而路人嗤笑的场景。这里诗人恰当地用了杜牧之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十里街市上的老百姓把帘卷上,走出门来观看这支浩荡的插花队伍的经过,只需要点出这一点,当时盛况就好像在眼前。于是,官民同乐的主题也就圆满地表现出来了。诗人之所以在珠帘上钩时用“半”字,是因为作诗需要留有余地,给读者以想像空间,说全上钩,而诗贵活。

  前后联均暗用前人句意,用得贴切灵活,不着痕迹,如同已出。“人”、“花”、“老”、“羞”四字有意重复使用,更使诗的音节回环往复,有助于

  这首诗运用夸张、拟人修辞手法并且连用几个动词,有利于渲染出一种喜剧情调氛围,体现了诗人极高的文学造诣。表现出诗人超旷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在这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我们不难领略到诗人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参考资料:
1、孔凡礼、刘尚荣.《苏轼诗词选·插图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第30页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苏轼介绍和苏轼诗词大全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猜您喜欢

初见嵩山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收藏 张耒 《初见嵩山》
复制 张耒 《初见嵩山》
类型:

三五七言

形式: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收藏 李白 《三五七言》
复制 李白 《三五七言》

望江南·闲梦远

形式: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忙杀看花人!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收藏 李煜 《望江南·闲梦远》
复制 李煜 《望江南·闲梦远》
类型:

感春

日暖自萧条,花悲北郭骚。
榆穿莱子眼,柳断舞儿腰。
上幕迎神燕,飞丝送百劳。
胡琴今日恨,急语向檀槽。
收藏 李贺 《感春》
复制 李贺 《感春》
类型:

夜坐吟

踏踏马蹄谁见过?眼看北斗直天河。
西风罗幕生翠波,铅华笑妾颦青娥。
为君起唱长相思,帘外严霜皆倒飞。
明星烂烂东方陲,红霞稍出东南涯,陆郎去矣乘斑骓。
收藏 李贺 《夜坐吟》
复制 李贺 《夜坐吟》
类型: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必背75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精选 | 李白诗词大全 | 描写夏天的古诗词 | 《红楼梦》原文翻译白话文

微信扫一扫

学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