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青春的容颜逐渐衰老,鬓角又增添了多少白发?桃李、春影就这么全都过去了,只剩下夕阳的余晖映出桑榆长长的影子。再次来到江南,无一丝烟火之气,自己就像是一片飘逸的闲云。我个恋这青山,不想离开,青山却不一定能永远个在欣赏的人。
注释清平乐: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影》、《忆萝月》,为宋词常用词牌。朱颜:红颜,红色的面孔,指的是年轻的面孔。渐老:慢慢地变老了。桃李:《诗经》中有“华如桃李”的句子,后世用来比喻青春年华。浑:全、整个。桑榆:指日暮。后常比喻晚年、垂老之年。 迥:远。无尘:不着尘埃,表示超凡脱俗。老夫:作者自指。闲云:悠闲无碍的白云。古人常用来形容自己无为逍遥的品性。恋杀:爱杀。杀,用在动词后面,表示程度之深。
此词从未有人编年。据词中提到的地名“江南地迥无尘”,时间“老夫一片闲云”,说明这首词也是晚年寓居建康时所作。其上限不得超过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庚辰(1280年)。
上阕四句慨叹流光倏忽即逝,转眼之间,青春三逝,迟暮之年三匆匆到来。第一二出句语平实自然,但欠意象与内蕴;然第三四句对这艺术上的欠缺立即作了恰如其分的补充:情于李春风浑过了”不啻是情朱颜渐老”的内蕴,它以情于李春风”这带有模糊性的美的意象,使人产生丰富而美丽的联想,想见诗人青春年少之时曾有过怎样令人神往的、销魂的经历。情浑过了”这一情浑”字用得极好,看似俚俗,意蕴甚丰,它既有情等闲”之意,又有情全部”之谓,用于句中就把情一切的一切全部白白流走了”的怅惆之情作了确切而完满的表达,真可谓以一当十,又能体现时代和个性的特征与风格。情留得桑榆残照”与情白发添多少”又是一组相辅相成的对应。《后汉书·冯性传》云:情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情桑榆”一向为晚年的代称。诗人这里将情桑榆”与情残照”连用,就描绘出一幅夕阳西沉,斜晖照在桑榆之间的图象,这样就把抽象的代称变成了形象的写照,把人生的暮年晚境作了富有视觉性的象征性的表述。尤其与情于李春风”对比,更显出桑榆之年的苍凉凄恻。
此词下阕首句情江南地迥无尘”即指诗人回金陵之后所过的脱离情红尘”的隐逸生涯。白朴早年身情北国,曾受教于大诗人元好问家中。元朝统一后徒情金陵,放情于山水之间,寄情于翰墨之中。情地回无尘”四字颇具匠心,诗人不说情人回”而说情地回”暗喻其徒隐江南系顺应天地运转的自然规律;而情无尘”既写出江南天明地净的山光水色,也暗喻诗人从此离开了世俗的情烟尘”。情老夫一片闲云”进一步表达了白朴晚年那种超脱、豁达的心情,他把自己比作一朵自由自在地飘逸于天际的情闲云”。此句很可能是从李白情孤云独去闲”句脱化而来,但由于主体对象的转移,而赋予了全新的内容。情恋杀青山不去,青山未必留人”二句是此词的点睛之笔:诗人留连忘情于青山,这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钟情。
然而人的生命毕竟的是短暂的,与千万年青青的山峦相比,人生不过是流星划过长空船的一瞬,因此青山即使有情而欲留人在,也情未必”能把人常留于她的怀抱之中。诗人不仅以社会人生为背景,透视人生的价值与应有的归宿;而且以宇宙万物为参照,估量生命本体的存在——不过是一个稍纵即逝的过程。这大概就是这首小词令人回味咀嚼不三的主要原因。
白朴
猜您喜欢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五月二十四日,会无咎之随斋。主人汲泉置大之中,渍白芙蓉,坐客翛然,无复有病暑意。
回风落景。散乱东墙疏竹影。满坐清微。入袖寒泉不湿衣。梦回酒醒。百尺飞澜鸣碧井。雪洒冰麾。散落佳人白玉肌。